从2009年以后,原本处境困难的制药部门成为了强生的明星。
我们对CheckMate-026研究的结果表示失望,不过我们一直致力于改善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我们目前还在进行Opdivo+Yervoy治疗PD-L1阳性NSCLC患者的CheckMate-227研究 ,以及考察Opdivo+Yervoy、Opdivo+化疗治疗PD-L1表达阴性NSCLC患者的疗效。Opdivo (nivolumab)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BMS)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NSCLC)药物类型:PD-1免疫抑制剂检查点失败原因:在临床Ⅲ期CheckMate-026试验中,Opdivo未达到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终点。
Birinapant并未表现出任何超过安慰剂的临床效益。Locilex公司:Dipexium Pharmaceuticals适应症:糖尿病足溃疡药物类型:0.8% Pexiganan 乳膏失败理由:在两项临床Ⅲ期中,Locilex未达到主要终点。影响:Apricus公司立即终止了正在进行中的治疗继发性性腺机能减退的临床试验,并将资金转入其他产品线。11月3日,公司出具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表明,他们正在分析ARMOR3-SV试验数据试图找到Galeterone及其他产品线的布局,同时董事会将评估战略替代方案,包括出售公司、反向收购、业务重组等等。GEN发布的这份名单并未囊括礼来的Solanezumab,一款靶向淀粉样蛋白(Aβ)的药物,致力于治疗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症。
10月21日,公司股价降至27美分,并决定实行1:10的反向股票分割,10月24日以2.39美元的价格出售股票。Algenpantucel-L公司:NewLink Genetics适应症:胰腺癌药物类型:疫苗,通过表达小鼠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用于辅助治疗, 用于改善胰腺癌边缘切除患者生存期间和质量。以最炙手可热的PD-1/PD-L1药物为例。
争议PD-1/L1:研发过剩还是大有可为 2016-12-07 06:00 · angus 以最炙手可热的PD-1/PD-L1药物为例。的确,虽然先后有数家药企巨头布局了PD-1/PD-L1靶点,但就临床适应症开发而言,其策略也不尽相同。一方面,有限的临床资源被浪费在大量重复的研发项目上。一方面是蛋白类药物研发技术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仿制药和肿瘤药,忽视了这类品种,我们对现有FSH药物改构后做成了长效剂型,在保留生物学活性的前提下增加体内稳定性,同时也布局了相关的生物类似药,届时以满足临床医生的差异化需求。
康宁杰瑞总裁兼董事长徐霆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新药研发也是类似的,以PD-1/PD-L1抗体为例,得到一个抗体不难,但是做成一个抗体新药很难我们回国以后发现中国市场有很多机会。
销售额排名前三位的艾伯维Humira、强生Remicade、安进Enbrel瓜分了高达约77%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同时也是该领域最先获批的三家企业,而其余获批的数家企业只能通过激烈竞争在仅剩的23%中谋求一席之地。以TNF-α拮抗剂为例,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其全球市场规模约为343亿美元。以最炙手可热的PD-1/PD-L1药物为例。这不禁让人开始质疑——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PD-1/PD-L1药物吗?怎样的同质化困境?● 大量重复的项目上马和盲目的资本投入,会掩盖真正的好项目。
事实上,PD-1/PD-L1药物扎堆只是国内研发同质化的一个缩影,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只是在不同的研发热潮下换汤不换药。也正如徐霆所言,除了时下热门的PD-1/PD-L1药物,这个领域还有大量机会存在。也许你在早期或整体研发进度中是落后的,但有可能在某个适应症上成为第一名,关键就在于找到一个领先于别人且具有说服力的(适当的)适应症。争议PD-1/L1:研发过剩还是大有可为 2016-12-07 06:00 · angus 以最炙手可热的PD-1/PD-L1药物为例。
一旦一个靶点被发现有效,几乎全世界都在做。不过,有专家认为,最终能够盈利的企业可能依然仅为前几名玩家。
这不禁让人开始质疑——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PD-1/PD-L1药物吗? 有业内专家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国内外企业的风格:如果某个地方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兴隆,国外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周围开超市、饭店各种周边配套设施,而国内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附近再开一个加油站。徐霆以康宁杰瑞研发的长效人促卵泡激素(FSH)为例指出,不孕不育在美国市场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文化差异,中国非常重视繁衍后代,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整个辅助生殖市场达到上千亿元规模,增长空间相当可观。
一旦先进入者站稳市场,后续再采用类似的商业模式就行不通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真实数字远远超过80家。如果反映到市场份额上,当产品不足以形成差异化时,后进入者的处境更为严峻。如何才能后者居上?差异化突围的四个方向:● 技术:生物学机制和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 适应症:找到适当的领先于别人的适应症● 联合用药:可打开各种结果的可能性● 中国特有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应该放眼于未来3~5年后的市场进行布局,而不仅仅看现在别人在做什么,等你看到再去做就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如果想跟别人不一样,又创造出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机会,一定要形成专有的技术来对接生物学机制,这样才有可能在大家都做同一个靶点的情况下胜出。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内部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有80家企业涉足这一领域。
● 当跟随热点的产品不足以形成差异化时,后进入者的处境更为严峻有专家试图向记者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首先,国内企业在靶点选择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多传统药企可能选择从PD-1/PD-L1领域切入进军生物药市场。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以热门领域为研究对象,获得各项资助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高。
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博士认为,如果一个靶点有20家企业在研发,但潜在适应症有30种,那么后进入者可能还存在着机会。其次,国内资本既垂涎于创新药市场又想控制风险,PD-1/PD-L1药物无疑是投资的首选。
从本质上来看,专家们担忧以PD-1/PD-L1药物为代表的同质化研发更多源于我们对生物药的认知仅为冰山一角,小分子药物通过降低毒性提高特异性可以做到比第一代好的程度,而大分子抗体药物即使在设计时对抗原表位、亲和力、糖基化等进行改造,真正能否在活性上形成差异化只能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同质化竞争导致大家利用补贴形式挣钱抢客户,最后落到几败俱伤的下场,比如互联网行业中的‘快的和‘滴滴的合并。
领先者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最早开发的适应症是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然后逐步拓展到其他适应症。田丰认为,作为初创企业,尤为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特定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学机制和技术,在这个基础上做深做精。记者通过采访获悉,国内企业真正在靶点上发展的创新难度很大,这需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支撑,目前企业还很难在这个层面上做出差异化。我不认为现在这么多家国内企业聚焦于PD-1/PD-L1靶点研发是最大的悲哀,如果这几十家企业临床开发的适应症都冲着非小细胞肺癌,那才是中国制药业的悲哀。
一方面,有限的临床资源被浪费在大量重复的研发项目上。另一方面,资本盲目投入导致泡沫,掩盖了好项目,真正具有价值的药物未来在市场上很可能面临低价竞争,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康宁杰瑞总裁兼董事长徐霆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新药研发也是类似的,以PD-1/PD-L1抗体为例,得到一个抗体不难,但是做成一个抗体新药很难。值得关注的是,差异化研发还可以从市场的维度来考量。
的确,虽然先后有数家药企巨头布局了PD-1/PD-L1靶点,但就临床适应症开发而言,其策略也不尽相同。而后来者罗氏、默克、辉瑞则选择以PD-L1药物分别率先在膀胱癌和Merkel细胞癌中寻求突破。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似乎也并不违和,即使有干扰素井喷替尼爆炸的前车之鉴,眼下的生物类似药、创新药扎堆研发依旧如火如荼。尽管监管者乐于见到市场竞争下的优胜劣汰,但同质化造成的后果却不容小觑。徐霆指出,从欧美市场的成熟经验来看,他们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在进度迟了几年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加入巨头卡位战。针对同一个适应症,企业通过不同的联合治疗方式,比如肿瘤免疫疗法+化疗、抗体药+小分子抑制剂,使得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面前出现了很多可以过的桥。
大家把关注度集中在PD-1/PD-L1这个品种上,对其他品种的原创力会有抑制作用。此外,PD-1/PD-L1领域的玩家也力图从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上进一步寻求差异化。
一方面是蛋白类药物研发技术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仿制药和肿瘤药,忽视了这类品种,我们对现有FSH药物改构后做成了长效剂型,在保留生物学活性的前提下增加体内稳定性,同时也布局了相关的生物类似药,届时以满足临床医生的差异化需求。据记者了解,目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基础性工作方面仍有待完善,国内企业大有可以施展拳脚之处。
Ambrx首席科学家田丰博士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国内生物类似药研发扎堆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曾任和记黄埔首席医学官的牟骅以VEGFR抑制剂呋喹替尼为例说道,我们最初在选择临床适应症的时候,尽管在胃癌中也看到了有效的迹象,但考虑到同类药物阿帕替尼在胃癌上的进展先于我们一步,综合可行性与竞争性后决定首先致力于结直肠癌这一适应症
电站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0.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672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2.5万吨。
2011年两个最大市场意大利和德国,占过去一年中全球光伏市场增长的约60%。
我坚信,将来太阳能一定会成为能源供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个项目投资290万美元,用于改进家庭太阳能系统的基础性技术,从而降低关键部件的成本。
此次投入量产的高效电池和组件将达到500兆瓦,全部利用自主研发的Honey技术平台进行生产。
该商业屋顶项目由英国 OPUS GREEN 公司负责该电站项目的设计与安装,于今年10月竣工并网。